查看原文
其他

请仔细想一想,你真的需要这样一场旅行吗?

2016-10-12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中产阶级工作生活之所以很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给自己下达了太多本不需要完成的任务。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吴伯凡



国庆长假过去了。长假之前有几天,我遇到的最常见的问候——当然自己也免不了用这样的话去问候别人,表示关切:国庆期间到哪儿去玩?


这本来是一个特别常见的问候,但当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感觉特别纠结。因为别人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是一种客气的打招呼的方式,但是同时大家还是想知道你要去那里出游。而我能给的答案常常是:哪儿也不去,就在北京呆着。但是,我要这样回答的时候,就会感觉很纠结,因为别人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过节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是从外往家里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节就变成从家里往外走,好像谁过节的时候待在家里就是异类。对于常年出差、每年飞行里程都超过十万公里的人,长假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和恩惠就是不用去机场了、不用舟车劳顿了,可以安安静静在家里休息几天。


家人也这么安慰我:你在家就是过节,我们就在家里安安静静在家里过节。但是,每当在一起安安静静过节的时候,我就知道,城里的很多人已经离开了。尤其是春节的那段时间,这座城市好像是一座空城。我自己都有这种感觉,留在这个城市的人都是一些边缘人群——不是没有钱,就是没有品位。


这段时间,我觉得北京其实是一座非常好的城市、一个特别宜居的城市。平时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才能到达的地方,这时候半个小时就解决了,交通畅通得让人觉得有点难为情,让人感觉特别舒适。



但是,在享受这种舒适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整个城市的人都在外面,就我们这种少数的、很“异类”的人,留在这个城市里。我在想这种感觉——为什么我自己都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这个问题仔细一想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其实旅游业和一个话题有关——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衡量你是否中产和被中产有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假日期间,尤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长假期间,你是不是能够出去旅行。


我们知道,所谓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阶层标签,它意味一个数量。所谓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橄榄型社会——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个阶层,极穷的人和极富的人都是很少的。

我们衡量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化的程度就看长假期间它的交通状况和平时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平时一样,那么这个城市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反过来,道理是一样的。


中产阶级首先和收入——和经济上的阶层是有关的,其实还和一个概念有关:平均化、无个性化。

所谓中产阶级化,就是个人的趣味和消费水准基本趋同,而且大量的人都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中产阶级也和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有关。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大众旅游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消费了。我以前说过,中产阶级表面上是一种吃穿不愁的阶级,实际上,他们是焦虑状态最严重的一个阶级,一个中产阶级分子绝大多数的消费行为,其实都是一种被裹挟的消费。


中产阶级消费一种东西,不是出一种绝对的需求,而是一种相对需求。这个相对需求就是,当你周围的人都在消费一种服务和产品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消费,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危险——会被排斥、会被边缘化。


所以你在消费的时候,即使这种消费并不是真正你很想要的,但是由于周围的人在消费,你也不得不消费。中产阶级的消费是一种带着恐慌感和焦虑感的消费。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中产阶级所消费的东西,其实是没有太大个性的。


当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追求新潮。其实,你仔细的想,你不是在追逐这个潮流,是这个潮流在消费你。每一个个体都不自觉地成为微不足道好像又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正是这无数的微不足道又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汇聚起来就成了一个洪流,这个洪流——其实我们是在我们自己造成的一个洪流当中被裹挟。




每次在长假期间,在朋友圈中,不仅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晒图:晒美食的图、晒美景的图,而且晒各种“借”来的、“偷”来的、自己拍的在各个名胜景点当中的、像粥一样稠密、缓缓流动的人流。还能看到一些奇观,比如,有人在高速公路上进行踢毽子比赛、有人在高速公路上跳交谊舞、应该说这真是一种意外的奇特的体验。


当大家都不约而同都怀着一个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出类拔萃的初心去出行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加入到一场巨大的人流当中,想象当中的良辰美景,总是被这种让你哭笑不得的人流奇观所替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就是这样,即使你觉得悲哀,但是你还是要去消费。


二战时期,英国每个火车上都有这样一行标语:请仔细想一想,你真的需要这样一场旅行吗?之所以有这样的标语,是因为英国政府处于物质匮乏时期,让每个公民不要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去浪费资源,节省下来的资源用来应付那场严酷的战争。




现在当然不会再有这样的标语、这样的广告。相反,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标语、各种各样的广告,都是在暗示你——你真的需要这样一场旅行。


当然,促使我们不假思索的开始这样一场让你哭笑不得的旅行的,除了各种各样的标语、广告之外,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诱惑。比如说,占便宜的诱惑。

行为心理学中有一条定律——人对于失去一样东西的感受要远远大于得到一件东西的感受。得到一种东西你的内心当然会感到波动、感到高兴,但是你失去一个东西所产生的负面波动,远远高于得到一个东西所产生的正面波动。


所以商家常常利用这种规律来让人们去购买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你买了一件商品,商家会赠送你一些额外的东西。当我们听到要赠送额外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心里会暗中觉得这个赠品就是我们的,如果不买这个商品,那么我就会失去这些赠品。


很多人买一件商品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因为他不买而导致失去那个免费赠品而导致的痛苦更大。这些东西买了之后其实是很少使用的。就像有时候在网上看到卖皮裤子,你觉得很酷就买了,其实你穿皮裤子的几率是很低的,因为你不是汪峰。


我们经常因为怕失去所谓的属于我们的东西,而去购买那些其实要花很大代价,而最终效益很低的东西。比如在长假期间,有车一族都要面对这样一种诱惑——高速公路免费。一旦你听到高速公路免费的时候,你立即就觉得你得到某种利益和权益。




比如,你其实很少出北京到沈阳,但是如果你想:从北京到沈阳的高速公路费是350块钱、400块钱的时候,你要是不去做这一场旅行,你心里都觉得丢了三四百块钱。这个权益必须要捍卫。所以我们开着车就去了——开着车就去挣这三四百块钱。实际上,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三四千块钱。


这是我们匆忙地决定去进行一场并不需要的旅行很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已经感受到的——如果你不出行,你就是异类,你就是这个社会已经掉队的一小撮人群。我们常常想要缓解这样的痛苦而进行一场不必要的消费。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消费上,还有观看那种所谓的国产大片。当周围的人在谈论某个国产大片,甚至大家在谈论这个所谓的大片的时候,都是在吐槽,但是你还是觉得应该去看这个电影。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吐槽的权利,你没有。你在旁边悻悻然,你在旁边哑口无言,你又被边缘化了。所以没办法,你要看一场没必要看的国产电影。


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神回复,问题是:如何让你的生活变得有点滋味?答案是——定期扔东西。我们家里、办公室里有很多东西,一些东西可能只有在你收拾屋子的时候才知道它在哪儿,但是我们不舍得扔。我们不愿意失去我们拥有的、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价值的财富。




有一个很简单方法让你去扔这些东西。比如一件你买了之后只穿了两次的衣服,你舍不得扔。你觉得你当初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能随便扔掉呢?其实这时候你可以反过来问自己一下:如果这个东西是在旧货市场上,你愿意花多少钱把它买回家?


这时候,你心底开出一个价钱,立即会告诉你,这是没有价值的。一件那样的旧衣服你会花十块钱买吗?五块钱你心里都还要犹豫一下。最后,算了,一块钱我都不买。然后,你才会下决心说:我会把它扔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自认为是财富的东西,有80%都是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我们郑重其事的用“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其实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但是扔东西不是一个好办法。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才是更理智的。


我们能不能用精益生产方式的思维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呢?所谓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而且不是事后去掉,而是事先去掉。也就是说,在差错、缺陷、次品出现之前就事先消灭它、解决它。


这样做的好处还是和中产阶级的焦虑有关。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窘迫、恐慌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任务要完成。除了工作上的任务,还有消费上的任务。其实中产阶级工作、生活之所以很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给自己下达了太多本不需要去完成的任务。



我记得好像是冯小刚说过的一次办公室失火的经历:当时他在外地,别人打电话告诉他,他的办公室失火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痛惜——很多东西都化为灰烬了。当他回到别人给他打扫完的办公室的时候,他自己非常费劲的想,办公室原来都放了哪些东西?


有很多东西被烧掉了,但是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释然了。如果我都想不起来的东西没有了,那就证明它根本就没什么价值,只不过是一场偶然的事故让你强行扔东西。


有些时候一旦你不需要的任务被“割爱”的时候,你发现有一种难得的轻松。就像下雨天的时候,由于拖延症,由于工作忙,结果头发长得很长都没有剪,直到头发长得都令人发指了,然后你就去理发,你会觉得一下就轻松许多。


所以要让我们很焦虑、很恐慌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尝试的,就是不要把大量精力用于偿还那些本来就不欠的“债务”——无债一身轻。




         ·END·        



 随时提问,随时评论 
我们终于获得了微信原创保护,从此可以开通评论区,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
  在伯凡时间,听真知灼见 
微信号:bofanstime(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往期精选文章:

假期结束了,你参加“朋友圈杯”自拍大赛了吗?

如何得到一段优质的假期?

调休后的补班,为什么会让你那么不爽?

从来没成为“富人”的全球新首富

要不要让孩子上“国学班”?

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么想你已经输了

如何从别人手中夺回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时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